自1989年12月25日颁布了水质化学需氧量的重铬酸钾测试法以来,此标准已经使用了26年,很多水质分析人的日常检测工作就是从这个方法开始的。 在运行了26年之后,国家颁布了此方法修订的《征求意见稿》,意味着这种方法即将退出历史舞台,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用以测试化学需氧量的国标方法。此意见稿清晰可见,国标正与时俱进地朝着绿色分析的方向发展;让我们一起来看看“意见稿”中发生的几个显著变化: 1、取样量减半 在意见稿的前言中就提出了取样量减半的要求,原先标准中规定采集水样的体积不得少于100ml,对比原来的取样量,此标准要求减半,这样产生的废液量便会大大减少,以此来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; 2、更加注重操作人员健康 在意见稿的开篇,就用加粗黑体字,对实验操作者的健康予以关注,提出了如下警告: “本方法所用的试剂具有一定的毒性,对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,应避免与这些化学品的直接接触。样品前处理过程应在通风橱中进行,所用试剂及分析后的样品需回收并进行安全处理。” 3、专门提出了废液的处理要求 在“意见征集稿”的第十三条中专门提出了有关废液处理的问题,实验室应遵守各级管理部门的废物管理法律规定,避免废物排放对周边环境的污染。废液统一收集,送交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。因为产生废液是实验过程的后续环节,且处理已经成为不可回避且急于解决的问题。 4、对有毒物质加入量的控制 在“意见征集稿”的前言中提出,在加入有毒物质硫酸汞之前,需要对氯离子含量进行粗判,从而减少有毒物质硫酸汞的使用(硫酸汞用于对氯化物的掩蔽)。在附录A中也对氯离子含量的粗判方法进行了单独的说明。 以上是新国标方法意见稿中最显著的变化,可以看出国标的与时俱进与拥抱绿色的决心。 分析工作者承担着水质分析任务的同时,也肩负着“水质守护者”的使命。将“绿色分析”的理念根植于心,而非停留在一纸文书以及研究文献,尽可能减少分析过程带来的二次污染也是制定标准方法的原则之一。
|